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什麼是「藝術家駐校計畫」?

藝術家駐校計畫」是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自1998年起,以台北地區中小學為對象,規劃由藝術家進駐學校的美術課程計畫。

此計畫以建立藝術與學校的橋樑為宗旨,以
開放、互動、啟發、交流」的教學精神,透過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體驗和藝術認知進行認識藝術、體驗的短期教學,提供學校藝術教育一種當下時空台灣美術教學資源的補充。以綜合性的課程形式,導引學校師生實際參與、認識當代藝術的欣賞體驗領域。

台灣藝術教育制度的既有模式及資源,體現著前階段教育體制的侷限,在目前教改的實際課程規劃中,同時受限於校內資源、教師時間人力不足,急需可落實的整合課程資源。因此如何將最能反映社會當下面貌的藝術資源,結合於學校教育體系中,開發藝術教育課程模式,協助學校教師進行教學研究、豐富教學資源及方向,成為落實藝術教育改革理念最迫切的需求。

教育部於90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計畫,在「藝術與人文」課程方面,強調「透過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進而「重視人的生命自身,並以生活為中心,建立人我之間與環境之和諧發展,此正是均衡科技文明與藝術人文的全面、多元及統整的肇始。」,因此「藝術與人文」在課程目標上,以「探索與創作、審美與思辯、文化與理解」為重點。在課程的規劃上,九年一貫課程計畫將原本分科的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活動等目標合併,此教育理念源頭和課程安材排,與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自1998年起推動之「藝術家駐校計畫」理念不謀而合。

為整合藝術的多重表現成果,及將台灣當代藝術各領域的發展現況結合為教育資源,此項由民間非營利教育機構所發起的實驗教學,正是針對現階段的社會環境需求所應運而生,整合當代藝術的發展資源,轉化為學校教育的資源,促使社會文化以多元脈絡在不同年齡族群間產生動態交流循環,活化整體文化藝術的發展,期待更好的未來願景!


教學主旨

1.以啟發、創造性的主題性課程,引導學生從藝術概述及創作活動中體驗藝術。
2.配合各校「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實施模式基礎發展。
3.培養學生自發建立學習方法的藝術教學目標,規劃課程內容。
4.規劃多樣化的課程模式以因應不同年齡、背景學生之需求。


課程規劃特點

1. 主題性認知:無論課程以作品類型或媒材類型為規劃主題,均在課程之初提供一至二堂概念性課程,透過相關作品範例解說及賞析,讓學生對於藝術主題產生具體認識。
2. 體驗性操作:規劃三至五堂,引導學生進行創作發想、實際製作等媒材實務課程,讓學生從體驗中獲得認知。
3. 作品分享:以開放性的創作發想,使學生創作出的作品,成為自我表達的基礎,進行師生間的分享討論。


課程特色

1. 主題性教學:
採取主題性教學的規劃方向,邀請國內藝術家,以其個人所具有的創作傾向及專長為基礎,發展特定的主題性課程,並以此不同於學校既有資源的藝術主題或媒材,提供課程方向。
2. 短期課程納入原學校教學體系:
以「藝術與人文」每週授課時數為基礎,納入原學校教師的每個學期之整體規劃中,由學校教師透過本課程之前後的延伸性課程安排,加強本計畫所提供之特殊資源的效益。
3. 藝術家與學校教師共同討論課程:
由學校教師提出課程需求,藝術家規劃實際課程內容,並與學校教師研擬各實施細節。
4. 重視認知與實務體驗:
課程規劃重點,將包括主題概念等認知性內容,以及由藝術家所引導的創作發想、技術討論、實務製作等體驗過程。
5. 以師生參與的體驗提升為重點:
透過藝術家不同於學校教育的豐沛藝術與文化素養,提供學校教師教學新資源、讓學生在課程中經由接觸體驗擴充認知及藝術素養,同時增加師生與學生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機會。


贊助單位:文化部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台北市文化局 新北市文化局
 

 
─ 歷年課程主題
 
1998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和平高中 攝影 陳順築 認識攝影、主題討論、校園攝影、再製作
師大附中 電腦藝術 王俊傑 認識電腦藝術、上網搜尋網站、網站分析
師大附中 動力藝術 陶亞倫 動力藝術的發展、創作與自我、創作嘗試
龍山國中 現成物 林蓓菁 認識「現成物」的作品、現成圖像轉印、校園即興創作
民族國小 立體材質 林純如 認識當代雕塑表現、線性編織創作嘗試、氣球模型創作嘗試
 
 
1999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民族國小
 
視覺影像 張美陵 針孔及攝影原理、暗房實驗、人物及風景拍攝、作品討論等

師院實小
 
校園公共環境規劃 李美蓉 認識公共藝術、校園歷史及環境觀察、公共藝術實際規劃、投票及討論

和平高中
 
機械動力 徐瑞憲 認識機械動力藝術、動力的幾種方式及創作嘗試

中正高中
 
機械動力 徐瑞憲 同上
 
 
2000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政大實小 視覺影像 張美陵 針孔及攝影原理、暗房實驗、人物及風景(校園)拍攝、電腦影像處理、作品分析討論
 
 
2001-2
學校 主題 講師 課程說明
民族國小 力與美 林郁晶、李秀珍 以肢體的探索體驗,進行美術多種媒材的嘗試
關渡國小 舞動的遊戲 鄭聿倩、朱允文 將以肢體的探索知覺為主要發想的體裁
華江國小 舞蹈的節奏 羅孟真、翁世盟 本課程嘗試融合視覺和音樂的節奏,先發展各單元的獨立體驗課程,再融合成一完整課程。
政大實小 視覺與舞蹈元素的激盪 林郁晶、張麗華 以活潑的肢體活動帶來豐富的視覺提示後,融合多種型態的視覺活動
 

2004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關渡國小 校園公共藝術
創作發想
楊智富 以公共藝術的作品賞析介紹基本概念,以校園空間為基地,引導學生發想能表現空間意識的作品,並以實務的空間裝置或模型方式呈現出來,在校內空間公開展示作品,引發討論。
溪山國小 校園公共藝術
創作發想
明德國中 校園公共藝術
創作發想
新埔國中 校園公共藝術
創作發想
楊智富
楊春森
以公共藝術的作品賞析介紹基本概念,引導學生發想能表現於空間中的作品,並以現成物立體製作的方式呈現出來,藉由作品引發討論。
中正國中 校園公共藝術
集體創作
楊智富
涂維政
以公共藝術的作品賞析介紹基本概念,以校園空間為基地,引導學生發想能表現空間意識的作品,在討論中決定實務製作的作品形式,並實際製作出可放入校園特定區域的作品。
  
 
2005年 】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明德國中 校園公共藝術
創作發想
楊智富 以公共藝術的作品賞析介紹基本概念,以教室的室內空間為基地,引導學生發想能表現校園生活主題以及空間意識的作品,並以實務的空間裝置呈現出來,引發討論。
洲美國小 校園公共藝術
創作發想
楊智富 以公共藝術的作品賞析介紹基本概念,以校園特殊的戶外空間為基地,引導學生發想能表現空間意識的作品,並以實際的自然素材進行空間裝置,在校內空間公開展示作品,引發討論。
麗山國小 校園公共藝術
集體創作
涂維政 以公共藝術的創作理念如何結合空間切入課程,引導學生以雕塑性的石膏版製作體驗集體性創作的創作方向。
麗山國小 校園公共藝術
集體創作
葉怡利 以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個人與群體關係為主要核心,以身體裝扮、行動、表演、影像紀錄等活潑方式,帶領學生體驗公共藝術的另類型態。
 
 
  
2006年 】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明德國中 攝影及數位藝術 張美陵 由基礎攝影開始,逐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攝影作品透過影像處理技巧再製作並轉化運用。
課程結束後於學校展覽空間舉辦創作成果展;同學並將課程內容建置成「公共‧供人玩藝術網站」,榮獲北市第4屆中小學網界博覽會/地方音樂藝術類網站設計第一名
麗山國小 馬賽克鑲嵌畫
校園公共藝術
集體創作
葉怡利 介紹公共藝術基本概念,引導學生了解及體驗公共藝術的概念與操作,每位同學以馬賽克材質的鑲嵌畫創作自己獨特的作品。
麗山國小 石板雕刻
校園公共藝術
集體創作
涂維政 以公共藝術的創作理念如何結合空間切入課程,引導學生透過石膏板雕塑體驗集體性創作的創作方向。
麗山國小 造型藝術及行為藝術
校園公共藝術
集體創作
葉怡利 以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個人與群體關係為主要核心,以身體裝扮、行動、表演、影像紀錄等方式帶領學生體驗公共藝術的另類型態,將個人行為之中的公共性和交流特質做具體的引導和呈現。
 
2007年 】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明德國中 校園公共藝術創作 楊智富 參與同學分組於學校活動中心的牆面、天花板、樓梯間…等地點進行創作,完成六件與空間結合的裝置作品。
天母國中 多元藝術創作 陳浚豪
安東尼‧盧恩斯曼
邱昭財
吳耿禎
四位老師分別帶領同學進行「點線面」、「搖頭晃腦」、「幻覺抽換」及「剪紙拼貼」四項單元課程,結束後並舉辦成果發表會。
 
麗山國小 石膏板雕刻創作 涂維政 引導同學以石膏板創作立體雕塑,作品完成後裝置於校園穿堂特製的公共藝術展示牆面,做為畢業班同學獻給母校的紀念禮物。
淡水國小 環境公共藝術創作 楊智富 本項創作課程跨出校園大門,自公共藝術基本概念介紹開始逐步帶領同學勘查周邊環境、創意發想、繪製設計草圖至作品創作及裝置,透過一件件與環境結合的作品,同學與周邊社區產生了更多連結和互動。
 
 
【 2008年 】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清江國中 自畫像 周孟曄 一系列認識自己的課程,包含持鏡畫自畫像、剪貼自畫像、雕塑自畫像…等等課程,讓學生呈現自己眼中的自我。
麗山國小 窗戶的故事 吳耿禎 藉由「剪紙」為課程中心,簡單的紙與剪刀為工具,引導學生對稱與造型能力,並以中國陰陽美學為概念,光線與紙對話,剪出每個人獨特的故事。
淡水國小 認識擊樂與
肢體表演
吳忠良 使學生開發自己的肢體動作,以「表演藝術」結合「行為藝術」為教學主軸。運用行動藝術的重覆性、過程性、隱喻性等特色,發展肢體的創作表演,並於畢業典禮中呈現。
天母國中 認識自己 周孟曄 以鐵絲、麻繩、雜誌…等現成物,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外表,進而創作出自己希望傳達給他人的「自我形象」。
明德國中 情緒、記憶與身體 彭浩秦 引導學生探索自我的情緒,學習運用身體表達的能力;並進一步運用校園空間環境,透過身體行為及聲音來擴張身體感知及潛能開發,達到情緒抒發的可能,激發其創造力及想像力;在分組的團隊學習中培養學生解決事情的能力。
 
 
【 2009年 】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明德國中 街頭表演藝術 黃浩洸 由小丑默劇團藝術總監黃浩洸帶領學生,除練習開展肢體、訓練聲音表情、甩旗、踩高蹺之外,亦著重培養表演者的自信、團體表演的默契。
麗山國小 這就是我 周孟曄 學生學習運用鐵絲、紙漿的特性,同時也學會利用多樣的媒材來製作作品,在「我的秘密盒子」單元,學生的創造力因材料的多樣化而豐富起來,他們試著去組合不同的媒材成為一個作品。而在每個單元課程中也要求的上台報告,讓學生磨練上台的膽量,同時學習以美術詞彙來表達自我的看法。
清江國小 記憶的盒子 周孟曄 學生學習運用鞋盒、寶特瓶、報章雜誌等可回收現成物品的特性,製作自己專屬的回憶盒作品。在課程結束後於校史室辦理成果分享,讓學生上台分享,練習向校長、父母、老師和同學表達自我的看法。
福星國小 我的秘密盒子 周孟曄 學生學習運用鞋盒、鐵絲、報章雜誌、照片、個人物品等現成物,製作自己專屬的回憶盒作品。在課程結束後於辦理成果分享。
 

2010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臺北市敦化國小 每秒12位小朋友 劉邦耀 由藝術家辦理動畫賞析講座,讓每一位參與的小朋友及班級老師了解動畫的原理與特性。之後,每位小朋友將藝術家預先製作的「一秒12張影格動畫線稿」一一著色,除按線稿著色外,小朋友們充分發揮想像力,將個人經驗、夢想、喜愛的事物紛紛彩繪於紙上,完成後交由藝術家後製,由藝術家將著色完成的彩圖掃描匯入電腦,串連成總長一分鐘的動態影像。
澎湖縣中正國小
澎湖縣鳥嶼國小
連江縣坂里國小
連江縣仁愛國小
金門縣卓環國小
金門縣中正國小
傳播美力 戲偶子劇團 為促進離島地區的藝文與閱讀風氣,與故宮博物院消費合作社合作,於澎湖、連江及金門等3離島縣市,辦理6場教育推廣活動,邀請戲偶子劇團以布袋戲生動的表演方式,搭配故宮博物院出版叢書,說明「閱讀」與「分享」能將美的事物轉化為力量。
花蓮縣北昌國小
花蓮縣宜昌國小
花蓮縣北濱國小
花蓮縣花崗國中
花蓮縣光復國中
花蓮縣鳳林國中
教育美力 阿之寶手創館 運用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品及複製書畫為教學教材,規劃藝術教育推廣課程,使花蓮的學生跨越地理距離,更加認識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增進其對文化藝術之涵養,進而充實對藝術的鑑賞力。
 

2011
學校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德音國小 「家」的聯想
(我們在校園空間設置我們自己的公共藝術)
 
楊智富 藝術家帶領同學由主題發想、繪製草圖、造型製作、上色…一直到選定設置地點及現場裝置,同學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了5件公共藝術作品,並配合校慶活動將作品展示於校園各個角落。
澳底國小 繽紛海洋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團隊 樹火規劃以其擅長的紙纖維藝術課程,結合學校既有之漁業文史背景,邀集師生以平日生活所見之海洋意象為發想基礎,共同創作一張張海洋手工紙。
野柳國小 野柳森林 周靈芝 課程分為:種植的樂趣及想像森林、認識森林、創造森林與現場裝置等四個單元,每單元各針對低、中、高年級學生設計適合的課程。帶領學生觀察植物及體驗種植的樂趣,」透過藝術教育課程的引導和發揮,創造性地想像「未來森林」的可能。
雙溪高中 騷莎青春夢 邵樂人 藝術家以自編騷莎舞碼帶領師生學習,培養音樂感知能力並加強對異國文化藝術的認識。開發學生肢體語言建立自信,啟發學生在鏡頭前積極展現自我,最終發表公開演出並以影像完整紀錄學習過程。


2012
明德國中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戲曲藝遊記 林祐萱 簡介京劇特色、京劇行話與現代劇場之對應、國光劇團創新戲劇影片欣賞。
戲曲表演美學探索 唐文華 肢體身段表演、砌末道具運用、角色行當、人物塑造特色暨活動交流等,認識戲曲藝術豐富多采的表演世界。
千奇百態各異、五顏六色繽紛 王冠強 京劇臉譜的由來介紹、臉譜獨特的藝術特徵、臉譜的繪畫方式、臉譜與課程的創意開發等,認識戲曲臉譜的藝想世界。
京劇鑼鼓與演員四功之關係 呂永輝 京劇音樂文武場介紹、武場音樂與演員表演的關係、京劇音樂與課程搭配等,認識戲曲藝術豐富多采的音樂世界。
崑曲的前世今生 王安祈 崑曲發展源流、崑曲近年之發展、崑曲代表作《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賞析,歷史故事與新編創作之關係暨活動交流等,認識戲曲文本創作多采的世界。
I do , enjoying!愛「讀」就贏了! ---在教學舞臺,演出自己獨有的戲碼 林淑芬 「愛讀就會贏」京劇落實於國中教學現場的困境與可行性,
京劇校園推廣教育經驗分享。
經典永傳鑼鼓經上 呂永輝 京劇音樂「文武場鑼鼓經」介紹
經典永傳鑼鼓經下 呂永輝 武場樂器操作練習
步步京心上 應平書 介紹京劇表演動作之「科步基本功」
步步京心中 應平書 介紹京劇表演中之「虛擬動作」
步步京心下 唐瑞蘭 京劇「武生和武旦動
作」介紹
 

2013
明德國中
週次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李珞晴 1.歌仔戲歷史沿革
2.行當介紹
3.角色手勢練習
1.傳統戲曲演員養成
2.傳統戲曲表演風格〈一〉:
 一桌二椅、舞台概念動線
3.舞台進出場介紹
4.場景介紹
1.各行當的曲調唸唱
2.戲服介紹
3.臉譜顏色的介紹
4.小丑妝的示範
5.基礎唱腔教學
6.基礎身段教學
1.傳統戲曲表演風格〈二〉:
 車、船、馬、轎
2.服裝的穿戴與介紹
3.道具的介紹
4.實作練習
5.成果展演


2015
新莊國中
週次 日期 課程內容
  1月4-5日   1.介紹「典藏新莊今日」為未來典藏當代的想法與源由
  2.透過影像與聲音,了解當代藝術案例
  3.透過聽覺與視覺,發掘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細微事務
  1月11-12日   1.學生作品創作(影像、聲音與文字檔案)
  2.闡述自己的新莊經驗


2016
學校/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惠來國小五年一班/小小城市探索者 吳礽喻
陳泰蓉
吳礽喻和陳泰蓉兩位藝術家帶來九週關於探索自己、地圖、調查周遭空間、觀察、圖騰、色彩、規則的課程。期待小朋友由不同的視角去觀察自己、家、城市,看見多元,甚至進一步以自身的觀點的創作來表達自己。
惠來國小六年一班/小小探索者2 以「小小探索者:內心/世界」為主題進行課程,引用英國倫敦的藝術機構<IniVA>所出版的教材做為主要架構,透過不同國籍、文化的藝術家創作開啟情緒學習的可能性,帶給同學極具新意的課程體驗。


2017
學校/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長安國小 許敬忠 ◎介紹相關案例,讓同學對公共藝術產生初步概念
◎尋找校園中有可能成為創作的元素
◎延伸校園空間元素,設計成獨特圖案
◎示範/指導版畫製作技巧、創作
◎發展製作成公共藝術作品
稻草人舞團校園巡迴 稻草人現代舞團
◎文學帶給編舞的啟發-賞析
◎經典文學衍伸思維的當代舞作品展演-賞析、示範演出
◎文本、劇場與身體的對話-舞蹈體驗
 

自106年9月份起以《文學的當代軌跡‧舞蹈的深淵對話》為主題,陸續向北、中、南15所學校總計約1,860位同學進行推廣演出。
 

【 2017-18年 
水流心田—臺灣大學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第二期)

臺大全校性公共藝術計畫,不同於以實體設置為主的公共藝術,而是以藝術家駐校的方式,讓藝術家融入校園,並引導師生以藝術的眼光及思維,重新解讀習以為常的校園環境。因此,藝術家創作、環境交流、及師生互動,每個環節都是校園公共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計畫由五組駐校藝術家共同執行,針對五大主題: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訊息、人與情感及人與空間,各自進行探討與詮釋。

五組藝術家運用各種創作媒材及技法,透過身體參與、工作坊、講座、開放工作室、展演,與師生一同從「心」創造藝術。每組作品都是在與人、與環境產生互動關係之下衍生而出的成果。互動的過程中,體驗者不只參與了藝術行為,同時也為作品提供豐富度與差異性。在這樣的過程中,公共藝術不單只是一個名詞,而是參與者一同對話的結果。如同月有陰晴圓缺,不同時刻的公共藝術都在流動狀態下切換它的面孔。

 
主題
藝術家
 
課程說明
一本書書店 李朝倉 藝術家以直接進駐建構的方式經營空間,從整地築屋砌土灶,之後開店營業,帶領客人嚐草、飲草、說草經。來到書店,就是進入藝術家打造的3D作品展示空間。從頭到尾,都是互動性透明的創作。
 
在一本書書店裡,藝術家成了店主,招呼客人一起來喝、來吃、來聞、來思、來分享,生命在光影一呼一吸間,都成了故事。
 
在這裡我們安安靜靜,放下手機來生活。書,其實就是出現的每一個生命,最後彙整成一本實體書,原本由雜草地整理出來的書局,就可含笑關門。
植物文樣─臺灣茶計畫 藤枝守 《植物文樣 (Patterns of Plants)》是日本藝術家藤枝守近年來發展的創作系列,偵測植物電位變化數值,將蒐集的數據經過譜曲後,轉化為「植物文樣」音樂,一首首旋律,述說著植物生命的記憶,聽著這些曲子的當下,彷彿遊歷了一趟植物的所見所聞。
 
熱愛茶文化的藤枝守曾進行日本茶葉計畫,本計畫採集範圍位於南投鹿谷的臺大鳳凰自然教育園區。藝術家希望藉由他的譜曲創作、演奏,將這些遠在他方的自然之聲轉化、保存下來,也讓大家能夠身歷其境,讓《植物文樣─臺灣茶計畫》成為專屬於臺大的自然之樂。
一種資訊流的觀看方式V3 張博智 透過突擊式的、不定時、不定域性的、田野形式的取樣校園內外無線網路資料流量變化,不只是包括無線網路基地台,連同手機熱點、移動式的網路基地臺等的網路資訊,將這些數位文字透過資訊視覺化的軟體轉化,所產生的聲音影像結合體。
 
由藝術家引導參與學員試著將不可見的能量、電波、訊號透過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把它轉換為視覺與聽覺,並教導同學去發現、找尋、探索這些看不見的能量或訊號,轉變為可視及可聽化,讓能量、訊號自己告訴我們它的力量有多大,並且發現它無所不在。
Harmony Lisa Park
(
朴麗莎)
碰觸,對於人類生理上或者情緒上所帶來的好處難以言喻。韓國藝術家Lisa Park的《Harmony》互動式作品計畫,借助科技協助參與者探索內在自我,企圖將人與人之間看不見的觸碰交流實體化、具象化。

透過藝術家巧妙的創作手法,將人類的碰觸轉化為可見的影像和聲音,在參與的過程中,探討人類關係的本質欲望以及各種關係之觸碰,將如何影響身體語言轉譯的結果,帶領學生自我觀察與探索「將碰觸作為情感連結的模式」。
記憶長河 島生棲所(郭秉泓&游雯嵐 希望透過空間的佈局與情境氛圍與身體感之間的對話,試圖重新打開並呈現那些沉潛在我們生活當中,交織層疊的土地與人們日常記憶的痕跡。
 
讓彼此對於土地與環境的共同記憶,經由個體生命經驗與土地的文史足跡,將過去與現在、環境與個體、歷史與記憶相互疊合在平行時空裡,讓隱藏在某一個環境背景下的空間切片中,能夠發現並共享時間裂縫所湧出多樣的生命經驗與詮釋,並建構自己對於空間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