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


藝術家:高俊宏

開幕:Aug. 5 (Sat.) 3pm

主辦單位:A+ Contemporary

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一館(建國南路二段177 號)

贊助:飛利浦顯示器
 
開幕講座:Aug. 9 (Wed.) 4pm

與談人:高俊宏(藝術家
論述者)
    毛晨雨(藝術家
策展人藝評《稻電影》與《電影作者》創辦人
        獨立紀錄片導演)    
    郭昭蘭(獨立策展人
藝評台北藝術大學新媒系兼副教授)

主持人:姜毓芸(亞洲當代藝術空間 展覽總監)


 
 
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與亞洲藝術中心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7年7月29日在亞洲藝術中心台北一館舉行藝術家高俊宏的個展「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 。這是睽違多年高俊宏在畫廊的個展呈現,作品涵跨近年《尋找這位女士》、《利豐的折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與《博愛》等系列作品的重新詮釋,以及新作《大豹:溫帶的邊界》的首次發表。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9月24日。

與其說是個展,不如可以將其看為是高俊宏小型的文獻回顧展,展覽整理了高俊宏近年的若干創作,大體上依據2015年出版的《陀螺》一書,回顧這段創作期間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從思考藝術的主體性與創作表現方式,漸偏移到創作者的肉身力行,並以實際行動繪製出一張自我的政治地圖,體現從身體開始到與大地之間的連結關係。

高俊宏這幾年的藝術實踐過程,從東亞藝術行動者的書寫與出版、失能空間的影像計劃、北台灣衛星城鎮地帶的《博愛》一作拍攝、關於近代台灣山林的《橫斷記》的出版,以及進行中的新作《大豹》計劃──漫漫長路,踏查那些埋沒在台北近郊廣達數千公頃森林裡的帝國侵略史……大致上是一種自畫地圖的過程。

高俊宏說:「很多時候我都是走在『棄路』上,具體的或是抽象的。」

大多作品都是從遭到遺忘的生活空間,從某些歷史的空洞領域裡,慢慢摸索出來的,這讓藝術創作更像是在補一張破網。也確實,這幾年來各種層次的空間踏查與相關的創作,不無劇烈地改變了高俊宏的創作概念,甚至是對於台灣島嶼主體性的政治觀念。這些空間裡的生產,也似乎逐漸翻顯出一個「創造」意味濃厚的肉身政治版圖。在我們受困於諸多層次的殖民問題時,透過藝術行動開創出的空間書寫,是不是從時間性的困局裡脫離出來的一個方法?因此,此次展覽,除了作品的展呈以外,特別想從空間性的藝術生產,進行探討與回思。
 

 

關於藝術家

高俊宏,1973年生於台灣,1998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2017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班,獲博士學位。創作媒介主要透過錄影、計畫型身體行動、書寫為介面,主要關注議題:身體、社會性、歷史域、資本與生命、東亞諸眾,現生活及工作於台北。

重要個展包括:「棄路:一位創作者的地理政治之用」(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項目,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一館,台北,2017)(即將展出)、「東京延長戰」(素人之亂,東京,2015)、「爸爸教我如何做人」(竹圍工作室,台北,2010)、「通行證—朋友的平台」(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2008)、「在留茂安,等待德意志」(Taipei MOMA Gallery,台北,2005)、「家計畫,一個太遠的緬懷」(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06)。

群展包括:「2016 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16)、「天下無事—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科學與工業博物館,曼徹斯特,2015)、「以身作則:身體與行為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5)、「鬼魂的回返—鳳甲國紀錄像雙年展」(鳳甲美術館,台北,2014)、「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北師美術館,台北,2014)、「未來事件交易所」(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2012)、「湯姆生1」(CAMCA Art Village,香檳—阿登,法國,2012)、「台灣青年世代藝術展」(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巴黎,2012)、「2010台灣當代藝術論壇雙年展」(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台北,2010)、「微影像」(文賢油漆行,台南;乒乓藝術工作站,台北,2010)、「是誰在微笑」(新竹市文化局影像博物館,新竹,台灣,2010)、「台灣當代藝術圖檔」(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巴黎,2009)、「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台灣美術館,台中,2006)、「身體處境」(台灣藝術大學,台北,2006)、「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關渡美術館,台北,2005)、「搞關係!台灣中國當代行為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05)、「穿越德國—尋找德意志近藝術」(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