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台灣當代藝術家

  • 林輝華 LIM H.H.

1954年出生
義大利國立羅馬藝術學院畢業
現定居於羅馬

個展與聯展
2002 【夢02】,紅宅基金會,倫敦,英國
【作品與日子】,伯度拉修道院,Salerno,義大利
【東方之門】,Umberto di Marino畫廊,拿坡里,義大利
【有口難言】,伊通公園,台北
【三個畫家在船上】,Pio Monti畫廊,羅馬,義大利
【金之禮】,Lipoli&Lopez畫廊,羅馬,義大利
【伊斯蘭教在西西里】,Akhenaton畫廊,開羅,埃及
【中心點】,義大利文化中心,Algiers,阿爾及利亞
【收藏展】,Orestiadi基金會,Gibellina,西西里,義大利
【世界盃】,Cho Sun Ilbo美術館,漢城,韓國
【世界盃】,Enrico Navarra畫廊,巴黎,法國
【我的第一次】,Futuro協會,羅馬

2001 【藝術家的音樂會】,Flash Art 美術館,Palazzo Lucarini,Trevi,義大利
【參觀導覽】,Palazzo della Calcografia,羅馬
【現代暫時空】,國家現代美術館羅馬火車站分館
【藝術家的音樂會】,John Hopkins大學,波隆那,義大利
【藝術部落】,羅馬市立當代美術館
【我的朋友】,Flash Art 美術館,Palazzo Lucarini,Trevi,義大利
【ABO:評論的藝術】,S. Benedetto del Tronto,Palazzo Piacentini,義大利
【藝術家的音樂會】,India 劇院,羅馬
【在自我與道之間】,Zelig 畫廊,Polignano a Mare,義大利
【我的第一次】,Futuro 協會,羅馬
【建築與藝術】,體育大學 Foro Italico,羅馬
【坐井觀天】,帝門藝術中心,台北
【天與地之間】,Pio Monti畫廊,羅馬
【世界盃】,Grimaldi廣場,摩納哥

2000 【背叛】,Zelig 畫廊,Polignano a Mare,義大利
【靜物】,羅馬演講會館
【12午後】,羅馬展覽會館
【午夜】,La Palma,羅馬
【邀請你來Pigneto】,Pigneto,羅馬
【絕佳天井】,Palazzo Ricci,羅馬
【建築與藝術】,羅馬展覽會館
【夜間】,Pio Monti 畫廊,羅馬
【12午後】,Todi 藝術節,Todi,義大利
【巨人】,Foro Romano,羅馬
【Lifa】,Ibrahim Hussein 博物館,蘭卡威,馬來西亞
【靈魂醜聞】,Castello Cinquecentesco,L’Aquila,義大利
【繞圈圈】,Pio Monti 畫廊,羅馬

1999 【開放校園-藝術在課堂】,羅馬國立藝術中學
【當代藝術實驗室】,Carrara 藝術學院,Carrara,義大利
【一鳴驚人】,Sala Umberto 劇院,羅馬
【I Te Vurria Vasà】,Pio Monti 畫廊,羅馬
【旅行中的作品】,Mellini 旅館,羅馬
【自由思想家】,Palazzo Rospigliosi,Zagarolo,義大利
【露天平臺】,羅馬演講會館
【Flaminia路上的訪客】,Spoleto 藝術節,Spoleto,義大利
【死亡帶來希望】,Flash Art 美術館,Trevi,義大利
【骰子效應】,Change 畫廊,羅馬
【在台上的藝術家】,義大利國家現代美術館,羅馬
【進行中的作品】,羅馬市立當代美術館
【週末】,Villa Iurilli,Trani,義大利

1998 【七道血脈】,La Nuova Pesa 畫廊,羅馬
【夢遊】,Aula Magna 國立藝術中學,羅馬
【夢遊】,Casina Pompeiana 藝術中心,那不勒斯,義大利
【自由意志】,Spazio Ex-Arrigoni,Cesena,義大利
【藝術嘉年華】,Ex-Mattatoio,羅馬
【戴安娜王妃】,Flash Art 美術館,Trevi,義大利
【水道】,Palazzo Bargello,Pennabilli,義大利
【60公斤的智慧】,Orestiadi Baglio di Stefano 基金會,Gibellina,義大利
【Esquilino:藝術家的實驗室】,Acquario Romano 藝術中心,羅馬
【公園雙年展-自然與環境】,美國藝術學院,羅馬
Le Bain 畫廊,羅馬

1997 【嗯…】,Pio Monti 畫廊,羅馬
【多愁善感的城市】,藝術家劇院,羅馬
【藝術遊戲】,S. Gimignano 國際藝術嘉年華,S. Gimignano,義大利
【浮士德】,La Nuova Pesa 畫廊、Per Mare e per Monti 畫廊與 Sferisterio of Macerata 合作,Nuova di Treia 教堂,Macerata,義大利
【歌劇魅影】,Volterra 劇院與Pecci 美術館合作,Volterra,義大利
【一個動作】,Sala 1畫廊,羅馬
【誘惑】,Edicola Notte,羅馬

1996 【聖與惡】,L’Attico 畫廊,羅馬
【未發表作品開幕】,Capannone Nervi,Latina,義大利
【Atti 96】,現代藝術實驗美術館,La Sapienza 大學,羅馬
【Under Anden Himmel】,Salonen,哥本哈根,丹麥
【火徑】,Antico Carcere del Bargello,Pennabilli,義大利
【聖喬凡尼的夜晚】,Ostuni 市政大樓,Ostuni,義大利
【卡希納戰役】,Cascina 市政大樓藝術中心,Cascina,義大利

1995 【童話中的童話】,La Nuova Pesa 畫廊,羅馬
【另一個世界的】,Flash Art 美術館,Trevi,義大利
【藝術之屋】,Del Prete e AAM 畫廊,羅馬
【羅馬的鄉村景緻】,義大利文化組織,倫敦
【這就是世界】,Carceri del S. Uffizio,Spoleto,義大利
【電子藝術咖啡廳】,羅馬展覽會館
【你的腦袋在想啥?】,Alessandra Borghese 藝術中心,Monsummano Terme,義大利
【藝術養分】,Orestiade 基金會,Baglio di Stefano,Gibellina,義大利
【FVROR POPVLI FORVM】,Pio Monti 畫廊,羅馬
【開幕的藝術家】,美國藝術學院,羅馬
【睡意的詮釋】,Fiera di Roma,羅馬

1994 【剃刀邊緣】,台北市立美術館
Sabrina Fung 藝術中心,香港
【宇宙的結構】,Cinecittà Due商業中心,羅馬
【注意】,Sprovieri 畫廊,羅馬
【眼界】,Oddi Baglioni 畫廊,羅馬
【地方】,Eva Menzio 畫廊,Torino,義大利
【畫像與自畫像】,Flash Art 美術館,Trevi,義大利
【風】,La Nuova Pesa 畫廊,羅馬
【空氣】,Centro Breccia,Torrimoietra,義大利

1993 Sprovieri 畫廊,羅馬
Per Mari e per Monti 畫廊,Macerata,義大利
【Micce】,S. Lucia 教堂,Gaeta,義大利
【Micce Video】,Stefania Miscetti 畫廊,羅馬
【到場】,Rocca 當代藝術中心,Umbertide,義大利
【注意】,Galleria Schola dei Mureri di S. Samuele,威尼斯,義大利
【返回海中】,Cala Paura,Polignano a Mare,義大利
【開幕的藝術家】,羅馬英國藝術學校
【地方】,Il Segno 畫廊,羅馬
【球】,Stefania Miscetti 畫廊 ,羅馬
【狐狸與貓】,羅馬花市廣場
【狐狸與貓】,Pio Monti 畫廊,羅馬
【諾亞方舟】,Flash Art 美術館,Trevi,義大利
【計劃】,Autorimessa 畫廊,羅馬

1992 Cesare Manzo 畫廊,Pescara,義大利
Marco Rossi Lecce 畫廊,羅馬
【3】,Galleria Civica 當代藝術美術館,Termoli,義大利
【這不是Chipango】,Cagliari 市立美術館,義大利
【牆】,Ennio Borzi 畫廊,羅馬

1991 Forum 畫廊,Jean Claude Arnauld,斯德哥爾摩,瑞典
Opening 藝術協會,Sottotraccia,羅馬
Cesare Manzo 畫廊,Pescara,義大利
YU I 畫廊,布魯塞爾,比利時
Sala 1 畫廊,羅馬
【義務教育】,Fuori Uso,Pescara,義大利
Extra畫廊,Taranto,義大利

1990 Bennet and Siegel 畫廊,紐約
Ceres 畫廊,紐約
【故障】,Fuori Uso Ex-Aurum,Pescara,義大利
【空氣】,Due Mondi 藝術中心,Fonti del Clitunno,義大利

1989 Catacombe 基金會,阿姆斯特丹,荷蘭
Palazzo Chigi,Viterbo,義大利
S. Biagio 教堂,Tuscania,義大利
Arnauld and Lagercrantz 畫廊,斯德哥爾摩,瑞典

1988 Edicola Giorno 藝術中心,羅馬
Talbot Rice 畫廊,愛丁堡大學,蘇格蘭
Studio E 畫廊,Grand Hotel,羅馬
Palazzo S. Michele a Ripa,羅馬
Palazzo Strozzi,佛羅倫斯,義大利
Campobello di Mazara 博物館,Trapani,義大利

1986 Pernambuco 當代美術館,巴西
Calousde Gulbenkiane 當代美術館,里斯本,葡萄牙
Soares Dos Reis 當代美術館,Oporto,葡萄牙

1985 Studio E 畫廊,羅馬

1984 【旅行】N.G.I. 畫廊,羅馬
Studentskdg Kulturnog Centra 畫廊,貝爾格勒,塞爾維亞
Due Giorni di Happening,L’Attico 畫廊,羅馬

1983 【藝術家舞台劇】,佛羅倫斯市政大樓,義大利

1982 Goldoni劇院,羅馬

1980 Al Ferro di Cavallo畫廊,羅馬
【現代藝術巡禮】,Lombardia地區,義大利

1978 L’Aquila 遊客中心,義大利
Palazzo Sirena,Francavilla al Mare,義大利
Palazzo Kechler,義大利

1977 Orvietano 藝術歷史中心,Orvieto,義大利


Born in 1954
Graduate of 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Rome
Lives and works in Rome

SOLO AND GROUP EXHIBITIONS
2001 Palazzo Lucarini, Trevi Flash Art Museum, “Artisti Suonati”, Trevi, Italy
Palazzo della Calcografia, “Visita Guidata”, Rome, Italy
Sala Mazzoniana Stazione Termini,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e Grandi Stazioni, “Contemporaneo Temporaneo”, Rome, Italy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Artisti Suonati”, Bologna, Italy
Galleria Comu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Le Tribù dell’Arte”, Rome, Italy
Palazzo Lucarini, Trevi Flash Art Museum, “Amici Miei”, Trevi, Italy
Palazzo Piacentini, “ABO: Le Arti della Critica”, S. Benedetto del Tronto, Italy;
Teatro India, “Artisti Suonati”, Rome, Italy
Zelig, Polignano a Mare, Italy
Associazione Futuro, “La Mia Prima Volta”, Rome, Italy
Foro Italico, Istituto Universitario di Scienze Motorie, “Architettura e/è Arte”, Rome, Italy
Dimensions Art Center, “The Sky from the Well”, Taipei, Taiwan

2000 Zelig, “Tradimenti”, Polignano a Mare, Italy
Palazzo dei Congressi, “Natura Morta”, Rome, Italy
Palazzo delle Esposizioni, “12 Pomeriggi”, Rome, Italy
La Palma, “Notte Fonda”, Rome, Italy
Pigneto, “L’Invito al Pigneto”, Rome, Italy
Palazzo Ricci, “Straordinari Cortili”, Rome, Italy
Palazzo delle Esposizioni, “Architettura e Arte”, Rome, Italy
Galleria Pio Monti, “Delle Notti”, Rome, Italy
Festival di Todi, “12 Pomeriggi”, Todi, Italy
Foro Romano, “Giganti”, Rome, Italy
Ibrahim Hussein Museum, “Lifa”, Langkawi, Malaysia
Castello Cinquecentesco, “Lo Scandalo dello Spirito”, L’Aquila, Italy
Galleria Pio Monti, “Girogirotondo”, Rome, Italy

1999 Liceo Artistico Statale, “Scuola Aperta –Arte in Classe”, Rome, Italy
Accademia di Carrara, “Laboratorio di Arte Contemporanea, Carrara, Italy
Sala Umberto, “Oro La Prima”, Rome, Italy
Galleria Pio Monti, “ I Te Vurria Vasà”, Rome, Italy
Hotel dei Mellini, “Opere in Viaggio”, Rome, Italy
Palazzo Rospigliosi, “Liberi Pensatori”, Zagarolo, Italy
Palazzo dei Congressi, “La Terrazza”, Rome, Italy
Spoleto Festival, “Viaggiatori Sulla Flaminia”, Spoleto, Italy
Trevi Flash Art Museum, “Finché c’è Morte c’è Speranza”, Trevi, Italy
Galleria Change, “Effetto Domino”, Rome, Italy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Artisti in Pedana”, Rome, Italy
Galleria Comu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Lavori in Corso”, Rome, Italy
Villa Iurilli, “Week-end”, Trani, Italy

1998 Galleria la Nuova Pesa, “Sette Vene”, Rome, Italy
Aula Magna Liceo Artistico Statale, “Funambolo”, Rome, Italy
Casina Pompeiana, Villa Comunale, “Funambolo”, Naples, Italy
Spazio Ex-Arrigoni, “Libera Mente”, Cesena, Italy
Ex-Mattatoio, “La Festa dell’Arte”, Rome, Italy
Flash Art Museum, “Lady Diana”, Trevi, Italy
Palazzo Bargello, “I Sentieri dell’Acqua”, Pennabilli, Italy
Fondazione Orestiadi Baglio di Stefano, “60 Chili circa di Saggezza”, Gibellina, Italy
Acquario Romano, “Esquilino: Laboratorio per Artisti”, Rome, Italy
American Academy, “Biennale dei Parchi – Natura e Ambiente”, Rome, Italy
Le Bain Art Gallery, Rome, Italy

1997 Galleria Pio Monti, “UHM…”, Rome, Italy
Teatro degli Artisti, “La Città Sentimentale”, Rome, Italy
Festival Internazionale di San Gimignano, “Il Gioco delle Arti”, S. Gimignano, Italy
La Nuova Pesa e per Mare e per Monti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feristerio of Macerata, “Fausta”, Chiesa Nuova di Treia, Macerata, Italy
Volterra Teatro e Museo Pecci, “Fantasmi all’Opera”, Volterra, Italy
Sala 1, Happening, “Gesti Unici”, Rome, Italy
Edicola Notte, “Tentazione”, Rome, Italy

1996 Galleria l’Attico, “Martiri e Santi, Rome, Italy
Capannone Nervi, “INEDITOPEN”, Latina, Italy
Museo Laboratorio d’Arte Contemporanea, “Atti ‘96”, Università La Sapienza, Rome, Italy
Salonen, “Under Anden Himmel”, Copenhagen, Denmark
Antico Carcere del Bargello, “I Sentieri del Fuoco”, Pennabilli, Italy;
Comune di Ostuni, “La Notte di San Giovanni”, Ostuni, Italy
Comune di Cascina, “La Battaglia di Cascina:, Cascina, Italy

1995 Galleria la Nuova Pesa, “Favola delle Favola”, Rome, Italy
Flash Art Museum, “Cose dell’Altro Mondo”, Trevi, Italy
Del Prete e AAM, “Casa Arte”, Rome, Italy
Italian Cultural Institute, “Campagna Romana”, London, United Kingdom
Carceri del S. Uffizio, “Ecco il Mondo”, Spoleto, Italy
Palazzo delle Esposizioni, “Electronic Art Café”, Rome, Italy
Centro Culturale Alessandra Borghese, “Ma Che Ti Sei Messo in Testa?”, Monsummano Terme, Italy
Fondazione Orestiade, Baglio di Stefano, “Nutrimenti dell’ Arte”, Gibellina, Italy
Galleria Pio Monti, “FVROR POPVLI FORVM”, Rome, Italy
American Academy, “Artisti per Opening”, Rome, Italy
Fiera di Roma, “Interpretazione del Sonno”, Rome, Italy

1994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On the Razor’s Edge ”, Taiwan
Sabrina Fung Fine Arts, Hong Kong
Cinecittà Due, “Lo Spazio della Scultura”, Rome, italy
Galleria Sprovieri, “Avvistamenti”, Rome, Italy
Galleria Oddi Baglioni, “Visioni”, Rome, Italy
Galleria Eva Menzio, “Luoghi”, Torino, Italy
Flash Art Museum, “Ritratto e Autoritratto”, Trevi, Italy
Galleria la Nuova Pesa, “Venti”, Rome, Italy
Centro Breccia, “Aerei”, Torrimoietra, Italy

1993 Galleria Sprovieri, Rome, Italy
Galleria per Mari e per Monti, Macerata, Italy
Chiesa di S. Lucia, “Micce”, Gaeta, Italy
Galleria Stefania Miscetti, “Micce Video”, Rome, Italy
Rocca-Centro per l’Arte Contemporanea”, “Presenze”, Umbertide, Italy
Galleria Schola dei Mureri di S. Samuele, “Avvistamenti”, Venice, Italy
Cala Paura, “Ritorno al Mare”, Polignano a Mare, Italy
The British School of Rome, “Artisti per Opening”, Rome, Italy
Galleria Il Segno, “Luoghi”, Rome, Italy
Galleria Stefania Miscetti, “Palle”, Rome, Italy
Campo dei Fiori, “Il Gatto e la Volpe”, (con F. Levini), Happening, Rome, Italy
Galleria Pio Monti, “Il Gatto e la Volpe” (con F. Levini), Rome, Italy
Flash Art Museum, “L’Arca di Noé”, Trevi, Italy
Galleria Autorimessa, “Progetti”, Roma, Italy

1992 Galleria Cesare Manzo, Pescara, Italy
Galleria Marco Rossi Lecce, Rome, Italy
Galleria Civica d’Arte Contemporanea, “Ter”, Termoli, Italy
Città Museale, “Non era Chipango”, Cagliari, Italy
Galleria Ennio Borzi, “A Parete”, Rome, Italy

1991 Galleria Forum, Jean Claude Arnauld, Stockholm, Sweden
Opening Associazione Culturale, Sottotraccia, Rome, Italy
Galleria Cesare Manzo, Pescara, Italy
Galleria YU I, Brussels, Belgium
Galleria Sala 1, Rome, Italy
Fuori Uso, “Scuola dell’Obbligo”, Pescara, Italy
Galleria Extra, Taranto, Italy

1990 Bennet and Siegel Gallery, New York, USA
Ceres Gallelry, New York, USA
Ex-Aurum, “Fuori Uso”, Pescara, Italy
Festival dei Due Mondi, “Arie”, Fonti del Clitunno, Italy

1989 Fondazione Catacomb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Palazzo Chigi, Viterbo, Italy
Chiesa di S. Biagio, Tuscania, Italy
Galleria Arnauld and Lagercrantz, Stockholm

1988 Edicola Giorno, Rome, Italy
Talbot Rice Gallery, Edinburgh University, Edinburgh, Scotland
Studio E, Grand Hotel, Rome, Italy
Palazzo S. Michele a Ripa, Rome, Italy
Palazzo Strozzi, Florence, Italy
Nuovo Museo di Campobello di Mazara, Trapani, Italy

1986 Museum de Arte Contemporanea de Pernambuco, Brasil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Calousde Gulbenkiane, Lisbon, Portugal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Soares Dos Reis, Oporto, Portugal

1985 Studio E, Rome, Italy

1984 Galleria N.G.I., “Viaggio”, Rome, Italy
Galleria Studentskdg Kulturnog Centra, Belgrade, Serbia
Due Giorni di Happening, Galleria l’Attico, Rome, Italy

1983 “Teatro Artista”, Comune di Firenze, Florence, Italy

1982 Teatro Goldoni, Rome, Italy

1980 Al Ferro di Cavallo, Rome, Italy
Itinerari d’Arte Contemporanea, Regione Lombardia, Italy

1978 Azienda Autonoma di Soggiorno e Turismo, L’Aquila, Italy
Palazzo Sirena, Francavilla al Mare, Italy
Palazzo Kechler, Italy

1977 Istituto Storico Artistico Orvietano, Orvieto, Italy

優遊於東方和西方

阿基列‧波尼多‧歐立瓦
Achille Bonito Oliva

雕塑,稱之為虛構的軀骸型態,它開啟另一區域的視野,從對人類居住環境的事物之內涵,所作的調整及停留的可能性之延伸,採擷Martin Heidgger(馬丁‧海德格)研究林輝華的作品的象徵哲學,它不僅僅有專屬個人傳統的部分,也建構一在藝術上獨特的語彙;不單單停留在繪畫、雕塑、設計或者建築上;作品本身並非僅一跨領域或一語彙性的建構,而是一不同的空間的美學,傳達出單純的解構性語彙,及跳躍性的軌跡;他不僅超越理論式的傳達於前衛藝術史中、及在二次戰後的新前衛之表現手法的突破;企圖尋求各種藝術特質置於同質性的重組之語彙中作一超場域的表達。
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末最後十年的藝術理論;藝術語彙著重於物體概念的狀態;即在藝術和生活間作一相應;這種相應性宛如在語意中互換的狀態。當藝術高舉美學的最後一道防線,即虛構的存在或極少的內部結構的界線相對於一空間性或一真實的時間時,宛如一般藝術形式的表現建立在短暫的和隱喻的空間性,如同做一環球旅行似的純粹幻想;企圖建構組織出一場域在其間置放各種語彙,但相對的就如一種可能性而具體的現代性所給予或指引也是如此的短暫。
當藝術形式演變成對生活的介入或實踐其想像的可能性;則作品將扮演起對心靈內部完全而實在的地位;這種情境,藝術家們在物理性範疇的表現及觀賞者於真實物件中穿梭、觀賞一完整的形式於一藝術的表達符號中。完整的雕塑演變成一種構成;作品的建構挑戰著現實的傾向,而向虛擬的想像傾斜,在一對立的位置中,立於恍惚的、驚奇的狀態於前衛藝術史及接近二次戰後時期的藝術即採此種誘惑性的議題。
現代藝術品的存在是透過藝術家的介紹及引介其個人難以言喻的技巧來顯露迷 人的作品;令觀賞者自然流露對作品的期許。相對的作品本身則將擔負起推動介於當時性及可能紀錄不同的狀態呈現它的多樣性其主要源自作品本身的交流及對理論的意見之置換,或單純的支持;相反的在商業機制中非源自喜好性,卻來自人和人之間的關聯性;但也存在著當代藝術之「存在」時間性和「當時性」的精神領域之呈現。在此,技巧成為當代藝術家必需提供其完整的思維以介紹其集合各元素呈現的效果,於各種不同的展演場所。作品在觀者接受訊息前,相對也呈現一不自覺的律動,無以名狀的形式,這是藝術家創作的主要課題,在現實世界中及在當代藝術於多變的藝術道德倫理中有著根本的偏執性喜好問題;誠如國際超前衛藝術興盛時,也面臨如此的問題。
回到話題,在現實中,我們卻在林輝華的藝術中看到可能性,即從技巧還原到作品本身的重視於一完全的形式,這不僅僅是當代藝術的方面,也是他個人所獲致的成果。
在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藝術實踐皆處於一種全然退化概念的思維,在現代,則不單單僅是停留於懼怕技巧性;而是將一種可能的整合置放於
未知的,即置放於後期工業時代或成熟的古典時期;藝術家在此刻才明瞭從事藝術創作的過程,而非在藝術單純的線軌上;在作品中不完全是個人的象徵語彙,而是作品具有細緻而消解觀賞性其外在感受的擴散作用。
在林輝華的作品兼具不同的內涵及精髓,其作品即通往一無國界的,而並非全然純粹或簡潔的形式而已,也具備一必需的美學認知過程。
環境藝術在70年代有其豐富的前衛性之表達。但當時尚未置放一結構於不存在的空間;如果沒有此一形式概念的演變,我們對北美洲的藝術及影響東方藝術深遠的空性概念則會用一個迂腐的解析而作一錯誤的註解。
相對地林輝華的作品卻重新透過省思與覺醒而超越單純的形式,近乎寓言式的真實表達在非形象、形式的皆是其傳達的訊息;透過對作品的認識而非對技巧性的探討;我們逐漸感受到其作品概念下的世界。在藝術家們對其作品之元素形式的運用皆有很熟練的純粹性;相對的在60、70年代的藝術家很習慣在作品中傳達出一種「完整的」、「清晰的」及「競賽式的」以及傳達出國際性格的技巧,各種元素通常會集出通用的共同而量化的材料符號,林輝華這位藝術家卻開啟一冗長的波動。在其結構中,不單是多樣的面貌,也點出作品共同的議題集合不同語彙於一演化過程中;對不同需求的處理。2000年新藝術時代對技巧專長的氾濫之訴求時,在此同時;另一藝術思潮也逐漸地在形成不單是結合藝術和生活,在作品中建立一可能的理念介於對形式的經營及在藝術和先驗的生活。這種形式在林耀華的作品演成一「海德格式樣」(heideggeriano)非當代性的,如同一老舊的雕塑,卻在一熟悉的語彙中建構一真實的住所(dimora)令觀賞者屏住不安的呼吸。
重新省視人類的住所是居住在一象徵的事物並非單一的存在;相對地在不規劃中從一定點的移動,經長期的無數的調整及適應,而演化出一固定的可容納的而愉悅的空間和時間。
環境藝術在60年代及70年代主要對居住空間是由原始的規劃,一致性的,逐漸到完整的細部和內部空間符號的容量,皆來自制式,固定的烏托邦之想像而逐漸修正、去除額外、無用的空間,建築出一幾何形式的架構;空間是純粹的。
林輝華也嘗試著在居所(dimora)這議題做一長遠而廣闊的實踐,開啟此一議題語彙來直接接近我們,這種接觸留下各種超越;及在生活中的虛構及各種語言間隙間呼吸。
空間和時間的失憶症源自對身軀的肢體的不協調及探索主題過程的明確性;距離增強協調不同語彙和形式的詮釋,也對一同質性作非答覆性的態度,但這是一低劣的動作。語法是抽象的及形式的,解決造型和設計,在建築的內部和外部的統計是介於結構在一對建築住戶和放置其內的標準而定,超越來自概念的調性的轉換,在靜態的或動態的。
超前衛的發展之阻礙是要解決空間的迷思,而主要關鍵在跨越秩序和幾何的;喜好行進筆直的路徑,浮動的注目之享樂主義的交織是需要抽象結構的交流及如凝固的音樂和一重要的訊息傳達。
現代性是過產的、形象的、偶發的,形而上的藝術,這種形而上是永恆的及不變的。實際上,現代性是對每一階段的古代繪圖而言。(Baudelaire,Curiosità Estetiche)
從此觀點而言,林輝華的作品是現代的,但在同時也是古代的,當藝術家採用遊記式的構成從居住的過程到私密的住所,進入實在的本體;當這搜尋探索過程逐漸褪色,時間來自從一定點移動到另一處的過程。這種移動依靠一點,在空間的投擲,一持久平整的形式和在同時的曲度於是覺得張力是必須明瞭移動所延伸出的精神。
空間和時間彼此密不可分,深信在一寬廣的視野我們成長及回憶,在一總合的樣態中;各階層皆如此完整的、持續的整合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呈現一正常而真實的風貌,而從作品中投射出一更深沉的能量,如天神般的器械在他的身軀起動著,依尋著設計的想像,由快速的到緩慢的終止呈現引人注目的起動器;可確信的是這運動是正常而是一種秩序節奏,宛如一時序的形式,由此觀點看藝術,藝術家的想像和塑形是彼此相互關聯著,他的成功在可追尋的軌跡是透過個人的敏銳度。
一居所的內部如一洞穴的形式,由戶外進入的光線,使洞穴更寬廣,我們可想像人類從孩童時即停留在此形式中,腿部和頸部如索鍊般扣住,從停留到視覺的方向皆仰望前方,選擇喜歡的位置,受鍊子控制,在軀體間活動著。在高而遠處的光閃過肩部;光和光及監獄般投射的一條光道,這一冗長的視野如呈現在展場中我們見到束光。
人類概念的視野如一狹長的矮牆的邊緣閃耀著光芒,如雕塑、其他的具象石雕或木雕在各種創作的方式;如大自然一般,由引薦者來敘述,或其他。
可確信在穴居的密閉空間,大部分的同伴皆是同樣的視線,如果沒有光線的光影,在其間的人又如何知道前面的人存在?如果這些被禁閉的人所思考是他們之間的事物,不禁令人懷疑如「坐井觀天」般,他們的視野及所稱許的事物?他們每次要確定前方是否有人,必須用聲音及聆聽辨位來確定,可確信他們期待黑暗的消逝?
「對於人的議題,可如此的敘述,真實的並不存在於那未可見的物的技術」(柏拉圖,共和國,VII)
重新觀察柏拉圖式的穴居,林輝華選擇海德格式的居住型態;他可到達的位置皆是其創作的泉源,而依尋著他個人的直覺式思維及自然流露的創作語彙,實存的材料則為他建構的場域,創作的探索者並不被束縛位他的腿和頸,沒有視野的域點,這裡他擷取每一點滴宛如飄洋在大海中;在此創作者遨遊于他主要的回憶及感覺中。因此他個人的獨特語彙在其他創作者之間是如此的不同處,作品的呈現散發出一耐人尋味的特質。
在林輝華的作品之符號並不圍繞在一語意的範疇,而是在他的藝術創作行為,而和他的生活息息相關,透過此傳達出一個人式的藝術形式語彙;而呈現在每一創作領域中,它是如此的寬廣。
現代性的主要議題是對作品的預測及游移和逃離,就如觀念中的〝存在〞〝esserci〞在多樣的符號中超越表現出完整的生活形式,在作家的園地—在其間的詩詞—寫下一連串的特別的感覺—直覺性的美學—來自一種肯定性顫抖的恐懼是透過眼鏡後面的瞳孔所傳出的概念,在視覺上,〝刪減〞和〝增加〞是如此的用心一簡單的字詞,衍生出諸多的語彙—冗長的轉換詞—一個階梯和陷阱,黃色的畫筆;胭脂等等,一一呈現在他作品具一文采似的描述。(Edgar Allan Poe)
一般的創作者沉迷於美學式的直覺力是當代美學式的,一個完美的不斷修改他的理念,一個遊牧者必需有好的漂泊的認知,一個遊戲的過程在他的區域內是從不孤獨的。因為不期待太高的期待,因此一卻變的可能,在此作品成為探求者,不會因腿和頸而受約束,在眾多的情境也依然如此,偶發的作品帶給前進力量及過程中的依靠。
在藝術過程中是偶發的,在製作的轉換在前或後於空間和時間中,在整個事物活動呈現的語彙是來自形式,因此考量在過去、現在、未來,在林輝華的作品從沒離開歷史之外。
「歷史是一天使不斷的在未來的後方吹氣,歷史是一大堆垃圾,而天使要立於其間而遭遇於過去,在一陣強風吹起,天使穿越未來到達天堂樂園,這陣風叫做過程。」(保羅克利Paul Klee),但一過程是不同的,來自傳統的前衛,因為林輝華的作品優遊於東方和西方介於所信仰的過程及感人的形式之間的解析。

林輝華-在「自我」與「道」之間 安傑羅‧卡帕索Angelo Capasso


林輝華的作品一直在歷史的軌跡上行進,從藝術家生涯的初始所致力的表演藝術,引起他對這種稍縱即逝的藝術傳統主題—「描述」之興趣。
林輝華的創作中所呈現的物體都只是一種存在的符號,像是橡皮飛機、垃圾桶、瓶瓶罐罐或用電話簿所做的圖騰,他的這些小玩意是一條符號的軌跡,融合了事物與思想,而後者因此根植於一種暫時性,因此在展覽空間裡隨性地體現一種完美之空虛本體。以「思考室」為例,一張椅子擺在裡面裝有雞蛋的籠子前,藝術家依照我的策劃在現場表演,這樣的表演是想重新建構Achille Bonito Oliva曾在San Benedetto del Tronto所從事名為「ABO-評論的藝術」的創作, (San Benedetto del Tronto, Ascoli Piceno, 2001)

這些事物都是以三度空間或是二度空間(如牆)的方式存在,佔據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空間,這個空間因此構成了一座暫時的博物館,被包裹著銀衣、金衣或鋁箔的物體表現出一種珍貴精緻的展品形象,這層金屬表象代表了一份重要的使命,也就是在被蔽護的環境中仍保有同質性,就像是在一切完備、無懈可擊的邊緣地帶。

在林輝華游移的思緒裡,博物館象徵著回憶的空間,儲存著記憶的卷宗。所以,這「歷史的明鏡」對他來說並非是鉛製的玻璃,而是鋁製的薄板映照出的是大略的形影而非清楚的面貌,在不透明、蒼白的古代向度空間中由當代趨向傳統,由手工趨向思維。

然而,在林輝華的「博物館」裡,就像安迪‧沃荷的一樣,都傾向一種對同質性事物的投入。「今天去超級市場就像是去了一趟博物館。」安迪‧沃荷曾如此說過。也就是說,大眾消費的商品是以一種很神聖的嚴謹態度來分類的,而且與文化有程度上的關聯,這種神聖與同質性的結合不可避免地製造出一種俗濫的副產品,因為要填補存在於對神聖的崇拜與同質性腐敗的鴻溝是不可能的。

在林輝華創作的轉型過程中,使用物品來表現極簡抽象藝術的哲學,是包含一些近乎禪意的故事及由藝術家個人寓言式的想像所重新詮釋道教哲學。在這寓言般的創作中,創作的同質性昇華且在半空中與神性相靠近。

他的標題經常蘊含了詮釋作品的關鍵,既無法分類也無法清楚界定作品本身,但卻突顯了它們的瞬間變動性。 舉例而言 "For heaven's sake"是一句片語,表達出飛翔之愛、神之愛,或者,另一方面指的是恐懼或欲望-調和對峙的極端概念,如同在林輝華作品中佛祖或印度教的神與武器或賽車的並置。「陰影之疑」(A Shadow of Doubt),「60公斤的智慧」(Appr. 60 Kilos of Wisdom)和「道」(The Way) 賦予了他許多作品的哲學意涵。「60公斤的智慧」(Appr. 60 Kilos of Wisdom)中,藝術家站在一顆籃球上,在一場由奧立瓦 (Achille Bonito Oliva) 在羅馬策劃的國際性展覽「藝術部落」(Art Tribes,Rome,2001)中展出。他的創作與道教的關係總是非常顯而易見,而且透過這樣的哲學精神,林輝華維持一貫的創作空間並朝往「道」(The Way)。

此外,我所策劃的在Bari的Zelig畫廊 (Polignano a Mare,Bari,2001)展出的【林輝華,在「自我」與「道」之間】,可看出在近期一系列作品的材質使用上的變化。林輝華在該展覽中提出的作品,反映出由早期以白色為基調的創作轉而進入現在的黑色基調。 當中,琺瑯的黑不必然就可以詮釋他作品的概念,但是這種黑色的呈現是有其獨立性的,是需要我們視覺感官去體會的,而非想像而來的。也因此為了更絕對的影像,任何個人的詮釋是必需且重要的。 「現在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眼來看」林輝華說,之後他又創作「理性之眼導向盲目」的系列作品。

在這虛無的肉體空間,藝術家離開他的「自我」進入「自己」,因為時空的交會,他的世界在被終結後又再次找到時間的語言、形與位的智慧及藝術空間的提升。林輝華對藝術形式之推移與發散是一直不變的,而且在「放任自己」的態度下自我肯定,對純影像之留白與感覺之聯繫,更回應大量的文明影像,並且找出「自我」與「自己」調和的方式。這是此次為了選出在台北展覽的作品所提出的想法,作品「坐井觀天」象徵林輝華每天的生活方式和他與藝術的獨特關係。林輝華選擇經由一個特別的窗口(像他從羅馬的窗戶視野可俯瞰整個Piazza Vittorio Emanuele-羅馬種族最多元的區域) 讓他由過去的智慧和現在表象的天真觀看未來。



作品集錦
相關資訊
  • 圖書共有1本圖書 :
  • 書(刊)名稱 |坐井觀天:林輝華 = The sky from the well : H. H. Lim
  • 作者 : 林輝華( 國家別:台灣 / 語言:中文義大利文 / 出版者:帝門藝術中心 : ,90 )
  • 期刊共有8本期刊 :
  • 東方?或另一種藝術政略-談林輝華的紅色繪畫裝置「有口難言」
  • 書(刊)名稱:藝術家( 卷期:330 / 頁次:478-481 / 出版日期 :2002-11 )
    作者 : 黃海鳴
  • 林輝華的銀色時期
  • 書(刊)名稱:雄獅美術( 卷期:272 / 頁次:100-102 / 出版日期 :1993-10 )
    作者 : 卡拉.蘇布里芝文.陳聖頌譯
  • 鐵騎傳奇 長澤英俊Hidetoshi Nagasawa
  • 書(刊)名稱:藝術貴族( 卷期:036 / 頁次:064-068 / 出版日期 :1992-12 )
    作者 : 陳聖頌,林輝華合訪
  • 前衛藝術的領航者 超前衛主義評論家阿奇黎.波尼托.歐力瓦訪問記
  • 書(刊)名稱:藝術貴族( 卷期:029 / 頁次:085-090 / 出版日期 :1992-05 )
    作者 : 林輝華.陳聖頌
  • 介於東方與西方─論林輝華和保羅.勞第沙的繪畫
  • 書(刊)名稱:炎黃藝術( 卷期:033 / 頁次:035-037 / 出版日期 :1992-05 )
    作者 : 陳聖頌譯
  • 後期觀念主義的變色主義者 翡力且‧烈維尼
  • 書(刊)名稱:藝術貴族( 卷期:024 / 頁次:137-139 / 出版日期 :1991-12 )
    作者 : 陳聖頌,林輝華
  • 華裔藝術家林輝華紐約展畫
  • 書(刊)名稱:藝術家( 卷期:186 / 頁次:304-305 / 出版日期 :1990-11 )
    作者 : 西格
  • 羅馬表演藝術家林輝華訪問記
  • 書(刊)名稱:藝術家( 卷期:169 / 頁次:242-249 / 出版日期 :1989-06 )
    作者 : 陳聖頌
  • 剪報共有3則剪報 :
  • 2002.08.30 自由時報 40 - 作者 : 康俐雯
  • 「有口難言」以手比劃,林輝華傳達紛亂世界萬般感受
  • 2001.09.09 中國時報 12 - 作者 : 陳希林
  • 坐井觀天?藝術乾坤大,林輝華個展,有幽默有省思
  • 2001.09.07 自由時報 40 - 作者 : 謝慧青
  • 林輝華首次在台「坐井觀天」旅歐多年創作喜用東方元素
  • 藝評共有1則藝評 :
  • 畫冊優遊於東方和西方
  • 出版單位:帝門藝術中心( 流水號:CB010019 / 版次: / 頁次:002-008 / 出版日期 :2001 )
    作者 :阿基列.波尼多.歐立瓦 / 譯者:程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