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如光漫漫-邱梁城個展



展  期│2021年12月11日~2022年2月12日
專家導覽│2021年12月11日15:00-16:00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 沈伯丞

 


直觀邱梁城一直以來的作品,經常帶給觀者一種自然、自由、放鬆,卻又帶著貴氣、神秘的複雜感受,在這樣無法言喻的氛圍中,揉合著人的生活氣息與自然韻律。他的作品沒有刻意的造型風格,就像是在自然空間緩慢移動之物,隨著時間緩慢自在地流動著。在視覺上,以樸素卻又透露著貴氣的發色與釉色及頗具份量的形式感,帶給觀者似動非動的視覺狀態,素淨沉穩的發色使作品呈現著暗色的神祕與重量感。
 
在本次推出的展覽《如光漫漫》(2021),看似一再地反覆著造型,在訪談時,他拿著手機開啟手電筒模式以燈光照耀著作品反覆造型的間隙,其實想表現的就是作品隙縫間 「空」的韻律。也就是說,邱梁城反覆著的同一造型,目的是想傳達看不到,我們經常 視為「空」,卻確切存在著的韻律。而他作品另一個重要的特質便是「隨遇而安」,談到 他作品的有著隨機感時,他表示:「人生沒有一件事情是恆定的,唯一不變就是改變,不斷地改變,唯一不會變。」邱梁城表示通常他在創作時的心態:「沒有那麼絕對」,這樣的心態是貫穿邱梁城作品重要的調性,是他個人的人生哲學,同時也在他創作的過程 內化為他作品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隨遇而安的心態,這樣的心態轉化在作品上,就呈現了自在而為的放鬆特質。像是海浪一般的漲退有時,他的創作並不執著於純粹的造 型,有符號,有著社會性的與建築結構性的暗示,也好、有痕跡,有時是個是覺得停頓休息,有時是創作者勞動氣息與過程的表徵,都是在直覺上的隨遇而安。
 
梳理邱梁城幾個重要系列作品,《非器》(2011),是邱梁城首次正式發表的立體創作展, 在這個系列中,「同在」的理念成為貫穿他創作一直以來的內涵,以內部與外表同時做 為作品視覺內涵而存在,而不僅僅是內在的揭露。
 
邱梁城作品中有著浪板的外表、建築式的結構、與模型接縫的人為痕跡。浪板重複規整 的線條形式有強烈的建築暗示,但這建築形式的存在在他的作品中視覺上,並不尖銳,反倒像是在時間的緩慢流動中,慢慢地走向自然。結構式的視覺,在《浮光微塵》(2017) 個展中被大量呈現,作品的形體變大,結構便轉化成為主要視覺。
 
邱梁城談到了他在創作《如光漫漫》這一系列作品時,風景時光照耀在他印象深刻之處。他談到了去海邊經過北海岸,回望大屯山、陽明山,三芝、石門的視覺經驗。「……層層疊疊,那個山巒那樣層層疊疊,光在大的山景山谷間映照,有亮有暗。你可能有看到幾顆樹非常明顯,是很顯眼但是很模糊,因為那太遠了,根本沒有焦距,像是班雅明講的靈光,我覺得說在創作的過程裡面作品說是不是要有那一種質地跑出來?……」
 
那些結構似的幾何造型只是作為介質而存在,作為表現空間中閃耀著的光而存在,反覆 的造型是對空間豐富性的層次趣味質地的摸索。圓的幾何造型組合,是藉有形的反覆,表現空的規則韻律。也就是說,這系列的作品是想藉由同一造型的重複性,傳達看不到 卻真實存在的韻律,就像是層層疊疊的高昇的山嵐間,空谷光線的透射,令人感動卻又模糊難以捕捉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