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首都藝術中心:Art for art's sake - 無條件飢餓


參展藝術家:邢力云 林辰勳 陳安琦 陳家邦 陳冠豪
展期:2022.5.14-6.11
開幕:2022.5.14 (SAT.) PM3:00
 

首都藝術中心很榮幸即將於5月14日至6月11日,由藝術家邢力云策展,邀請林辰勳、陳安琦、陳家邦與陳冠豪,以「"Art for art`s sake"(為藝術而藝術)-無條件飢餓」為題,五位藝術家在接受藝術學院的體制教育後成為了獨立藝術家,褪去學生身份來到自主創作的環境中,積極抑或莽撞地刺探著自我的定位,透過藝術提出當代藝術創作者離開理論規範後,面臨學術與市場的分水嶺之際,對自我的提問及反芻。開幕將舉行於5.14(六)下午三點,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展覽主題源自法國著名詩人及作家,泰奧菲爾·戈蒂耶,其論調藝術應有其獨立的存在與自身價值,理念概約為呼籲藝術應擺脫對其目的及具備意義的要求,當中也包括跳離學院規則及公眾期望,從藝術自身的內在去實踐獨立、自由、進步的價值。如此形而上的口號,勢必有其正反面的論戰,如藝術難道可如此置身事外且毫無意義地不讚頌、不表彰、不選擇、不強調?終究『為藝術而藝術』是疏離抑或逃避的藉口?兩方的論點時至今日,延伸至攝影術的發明與靈光的理念已是長篇大論且各有憑據與意義。
 
『無條件飢餓』副標概念來自卡夫卡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ünstler》,可視為作者身處的自白共鳴,在追求不為他人所理解的崇高藝術追求,攀越巔峰後終將奄奄一息,演出如花火般短暫而燦爛的悲劇。
 
回到此次策展的核心,即是透過口號『為藝術而藝術』、小說《飢餓藝術家》,和五位參展藝術家邢力云、林承勳、陳安琦、陳家邦及陳冠豪的特色、媒材、議題、屬性,交換他們以藝術家身分各自生活在現代生活中的心靈詰問。當五位藝術家褪去學院體制的保護傘後,尋求藝術創作自主性及商業市場成功的矛盾,究竟忍受無條件飢餓得以成就藝術精神性的高度,或傾向將商業和市場價值利益最大化得以生存,如何在兩者中獲得物質和精神的平衡,透過不同社經地位觀者的回饋,逐步省視、內化後得以成長昇華。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選擇」必為所有人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歷練。投入藝術家、藝術教育領域毫無年齡、性別之分,不論何種階段,勢必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抉擇的時刻,尤其當代藝術市場快速變遷,受經濟、科技、流行文化、資本主義的氾濫影響卻不被動搖創作本質,即是本展期盼討論現今藝術市場催生下的當代藝術家處境。許是堅持又或是接受妥協;躊躇迷惘又或是固執己見;在藝術性及商業市場間遊走的平衡,精神歸宿或靈肉溫飽的救贖之路,兩者的猶疑催化著創作者思想中矛盾的花火,凸顯了藝術家作品中的堅定及多元面向。
 

 
關於藝術家

邢力云,1991年出生於台北,現任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及復興商工美工科講師。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主修金屬專題創作。2015年於舊金山藝術大學進修碩士學位主修珠寶金屬藝術,接觸金屬工藝領域後作品更跳脫了純雕塑的界線,以結合工藝性及雕塑性為目標發展出獨樹的創作形式。作品主軸以體現女性視角下不同時空背景之女性相關議題。沈痛、無奈、戲謔等多種情緒投射,以第一人稱闡述著現代社會對於女性的既定思維。作品以銅為主要材質,「Beauty Device」、「妳物」、「.nc 」等系列以金屬機械加工及鍛敲技法細膩表現剛柔並濟的女性特質。
 
林辰勳,1992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致力雕塑創作,專精於泥塑與景觀藝術,作品樣貌多變,擅長以「人」作為創作核心,從現今社會上種種意識衝突的遭遇為主軸,關注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生活無力感景象,並不乏追求創新,歷年作品獲得國內各大獎項肯定。林辰勳於個人創作過程中,藉由觀察、分析時代大環境的特徵,於作品中闡述隨著時代而改變的藝術形式與內容,進而於創作中融入對當代思維、看法,釐清當代所示之各種現象。創作主題選材上,不外乎著重於人本和對自然的關懷,意念上可概括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形之內外」,企圖嘗試於探索社會現象的過程中,掌握個人與物質世界接觸的官感、心境、認知,並在其創作中加以顯現,促使藝術作品能傳達出更廣大的經驗、意象。林辰勳認為,藝術所傳達的意象不僅為個人生命性的展現,更是創作者透過其感官與認知的直接經驗後,完全釋放、投影在作品之上,最後反映於觀賞者、甚至回應至社會。
 
陳安琦1993年出生於香港,2021年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在創作初期就對高跟鞋情有獨鍾,後來捨棄了高跟鞋的外觀花樣,從外在實體轉化成符號,以石膏模具翻製高跟鞋的造型,同一形狀的高跟鞋被不同的排列建構成一個個彷彿獨立自主的形態。陳安琦認為高跟鞋具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能讓穿著的女性變得有自信,是出席重要場合時不可或缺的時尚裝備;但美是要付出代價的,穿著高跟鞋會為身體帶來各種疼痛和傷害。對於高跟鞋的愛恨交織成為創作的初始動機。從個人的身體經驗作為出發點,詮釋那糾結於美麗和疼痛之間的心理感觸。
 
陳家邦1995年生於台中,正攻讀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展出「花非花」系列作品主要是對於心境上的呈現,選擇蘭花螳螂作為表現的載體或許是藝術家對於思緒上某種程度的投射。我們該安穩的停留在舒適圈中?還是要逼迫自己跨出去呢?「花非花」以木材質零件的組裝形式來構成作品,相較於一木雕刻,依據木頭紋理拼接在結構上比較不會受限於木材原來的紋理走向來改變造型,在型的表現上也較為自由,作品中也局部帶入了可動關節,可動關節常見於模型玩具,在日本的鋼彈模型上被發揮到了極致。相較於一體成形的玩具,擁有可動關節的玩具在操作靈活度方面要來的高,可以依個人的意志及喜好來擺設不同的姿態,對藝術家而言可動關節不只可以帶出創作者與觀者共同的生命經驗,也試圖讓觀者可以更貼近的與作品產生互動。
 
陳冠豪生於1999年,不論平面繪畫或立體雕塑,皆強調製作過程時「材料與自我」的溝通,藝術家較不希望以直接而強硬的手段去處理材料,而是希望與材料像朋友一樣,在創作過程中彼此達成協調,並在此挖掘、找尋出隱藏在其中更深層的精神感知。現主要創作類型為雕塑,媒材多以金屬及木頭為主,在製作過程中除了在意材質本身特性之外,也很重視重複堆疊而成的事與物。不管是焊接堆疊紋、木雕雕刻紋、泥塑手塑紋、油畫素描筆觸…等等,這些留存的痕跡是這個作品從材料成為藝術的重要證明。
 
相關圖片
邢力云《Iris-1.nc》,紅銅 、黃銅、鋁、、壓克力、烏心木,36.5×25.5×12cm,2022
陳安琦《食人花IV》,瓷土,12×11×15cm,2021
陳冠豪《彌留》,龍柏、不鏽鋼,80×140×160cm(尺寸依場地而調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