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紅野畫廊—吳熙吉:鏡像水波


展期 Duration | April 15 – May 13, 2023
開幕座談會 Artist Talk | April 15 Sat. 3:00 p.m. 
  與談人 王振愷 Talk with Jheng-Kai Wang
地點 Venue | 紅野畫廊 Powen Gallery 
  10459 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64巷11號
  10:00-19:00 週日及週一休館 

資訊 Info | https://www.powen.gallery/

 
 
 
鏡花水月裡的禪與藝:吳熙吉「鏡像水波」個展
文/王振愷

 
長期以油性粉彩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吳熙吉,近期推出全新個展「鏡像水波」,此次新作延續2012年「羅漢系列」至今所奠定下的個人風格,並且持續精進。過去許多評論者已點示他這一系列創作如何以油彩堆疊,再透過反覆刮除、捻壓等專利技法,讓顏料緊密鑲嵌於畫紙的深層處,解決材料掉粉的問題也創造出獨有的迷濛質感。
 
在繪畫主題上,這十年來吳熙吉緊扣著兩大意象「軀殼」與「島嶼」創作:前者可以視為肖像畫的轉生,畫面中雖然有具體人像的描繪,但外表上卻是非人或異星人的樣態,不管真正指涉的是誰?對於藝術家來說這些人形皆只是乘載靈魂的軀體、人性的牢籠;後者則能以風景畫途徑思考人與理想自然間的關係詮釋,吳熙吉創造出的離島、山脈都與畫中的人物,甚至是畫作前的觀者產生一道跨不過的距離,象徵著藝術家能夠不斷探尋的境地,亦是他定居東海岸的生活場景再現。
 

鏡像:鏡花水月
 
然而,細看這批新作能發現最大轉變就在色彩的選用,其中以藍黑色作為本次新作的主要色調,畫面元素也化繁為簡,或許暗示著藝術家新一階段的創作轉向?巧合的是,2012年吳熙吉曾以「鏡像遊樂園」作為他告別前一階段、以環氧樹酯創作的個展展名,從此全然投注在油性粉彩的媒材探索上。
 
同樣以「鏡像」出發,很容易聯想到法國學者拉岡(Jacques-Marie-Émile Lacan)的「鏡像階段理論」(the mirror stage)。學說裡提到嬰兒在約一歲半時會在鏡面前辨認出自己的影像,就此與母親的身體區分開,進而意識到自我的存在,過程中可能造成愉悅、自戀,或是創傷、痛苦。我們當然能透過精神分析的途徑,重新思考吳熙吉為何在畫作場景中不斷迴返出生地金瓜石,那個霧氣氤氲的原鄉風景;又或是他選擇孩童最常使用的粉彩與蠟筆,返璞歸真回到藝術最純粹的樣貌。
 
不過從此次整體題名「鏡像水波」看起,我認為更直接指涉的是佛語裡的「鏡花水月」,暗示著畫面裡的影像虛幻皆空,這也呼應著新作中除了出現前述的「軀殼」與「島嶼」,「明月」也成為畫面中重要的視覺元素。「明月」在禪學中象徵著人類心靈的純淨與善良,也是真理的所在之處,吳熙吉自二十五歲時接觸禪宗,修行的體悟皆融會在他的藝術實踐中。
 

禪與藝:繪畫禪
 
接續,我要借用學者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在《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Zen in the fifties-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一書裡頭歸納1950年代以來,具禪藝術傾向的西方藝術家所共同關注的五項特點:無限與周圍空間、當下的直接體驗、動力說、空與無、非二元論與普遍性。以此框架,進一步探究過去評論始終對於吳熙吉作品中禪學面向的懸置,並深化藝術家過去曾提出「繪畫禪」之概念,小結此篇對於「鏡像水波」個展的討論。
 
無限與周圍空間、當下的直接體驗能作為詮釋吳熙吉畫面的空間部署,在「鏡像水波」系列中可以看見藝術家將人像、植物與山脈置於前景,象徵理想境地的島嶼與明月則在遠景處,中間有一面海洋阻隔,或是窗框框限。這是吳熙吉每日從宜蘭住家望向太平洋的景象,也像是內心對於真實世界的一道鏡面。這樣的視角也呼應著後疫情背景下,人類準備出走的情境,而色調上藍黑色的轉向呈現出他這一年來面臨親密家人歷經疾病、苦痛的心理狀態。
 
動力說回應著吳熙吉每天如修行般的繪畫行為,也因為過去土木工程與庭園造景的工作經驗,他對媒材有極高的材料敏感度,在構圖的空間配置上相當精準,但在繪畫過程中卻有自動性技法的不設限、隨興感,形式上有著禪繞畫(Zentangle)般不具象與專注的精神。藝術家的身體力行對應著他的創作思想,空靈與虛無、非二元論與普遍性可以小結吳熙吉此階段的美學核心,在近期發佈的藝術家專訪影片中他就破題:「我喜歡虛空」。
 
跳脫外在形式、東西文化框架的束縛,吳熙吉在禪學、《金剛經》還有西方藝術史經典中汲取靈感,從抽象、具像又走到極簡,將生命經驗昇華成畫面裡的鏡花水月,以及禪裡的最終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