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ension Endowment Of Art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安家安邦新公園公共藝術計畫(中和區公所88-99年度鶴齡活動中心等11處新、增建工程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興建於民國60年的「安邦新村」,是屬於國家安全局的眷村,以國民住宅方式興建,土地屬國安局所有,建築物則由住戶出資取得所有權狀。這裡,許多人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安身立命的第一個家。「安家‧安邦‧新公園-公共藝術計畫」計畫主持人熊鵬翥回憶起十歲那年某一個放學後的傍晚,父親領著他從永和坐著公路局,一路搖搖晃晃通過蜿蜒狹小的道路,最後來到一排工人正在砌磚的建築前停下,指著靠路側的一間房子笑著對他說:「這是我們要搬過來的新家!…」父親的聲音在記憶裡迴盪,而彼時安邦新村周圍除了工廠及少數眷村外,是一片片的稻田與野地。一家人在此落地生根,也見證中和地區城市地景的變遷。而後在民國97年,安邦新村依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拆除重建,兒時的家園不在,原有平面的巷弄關係也變成垂直的獨立封閉空間,更因連勝街的開通截斷了四十年凝聚一體的社區關係。這是驅動熊鵬翥帶領藝術團隊策劃「安家‧安邦‧新公園-公共藝術計畫」的動力-以藝術回饋社群、土地,並獻給成長家園的禮讚。

103年的夏天,中和的安邦公園變得很不一樣。一座由木製基座結合台灣竹材的巨型裝置藝術作品,在六月某一個炙熱的午后,巍然佇立於公園南側綠油油的草地上。社區居民與街坊鄰里無不好奇探問,駐足、圍觀,交頭接耳的討論或研究,眼前陌生卻又奇特的景象。這件作品以三個旋轉入口進入基座內部,中央形成開闊的中庭,大量的光影穿透上方的白色帆布流洩而下,孩童盡情在其中遊戲、奔跑,如同風一般自由的穿梭。平常在公園周邊運動、遛狗的民眾,也紛紛帶著好奇心走向前來。這座名為《不斷繁衍的宇宙》的裝置藝術一如其名,替寧靜的安邦公園注入源源不絕的歡樂氛圍。

這是「安家‧安邦‧新公園-公共藝術計畫」中臨時性的裝置藝術作品,也是中和區公所第一次辦理的公共藝術計畫。從去年三月開始,由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策畫,結合顏名宏《不斷繁衍的宇宙》環境裝置、廖憶玲《記憶盒子》紀錄片、黃瑞貞《中和新色彩》工作坊,以及顏名宏/黃耿茂《安邦陶瓦燒》永久設置作品,由四位藝術家分階段、持續性地與中和民眾接觸。以安邦公園為核心基地,整合了中和的人/多元族群,土壤/瓦窯文化,水文/瓦窯溝及其支流,提高民眾互動的深度及廣度。將公共藝術和人與自然相依存的環境創作概念帶入社區、校園,從中展現中和未來發展的活力與希望。這是一個有機的計畫、關於一塊土地的故事。

這次的公共藝術計畫,與過去常見位於公共空間中的立體作品不同,是以計畫型的方式,以民眾為導向,量身打造一個屬於地方的公共藝術計畫。從歷史發展的軌跡,和土地的記憶,看到未來每一個中和人的新希望。也藉由藝術介入公共空間,活絡社區鄰里的活力與創造力。配合藝術家的設置計畫,舉辦多場富含教育意義的藝術參與活動,包括:《中和新色彩》工作坊、「樂活新公園創意市集」、「陶瓦樂燒工作坊」、以及提供社區民眾重溫兒時記憶場景的「露天蚊子電影院-紀錄片《記憶盒子》放映活動」。活動現場民眾參與熱絡,獲得熱烈回響與好評。另外,受到安邦公園裡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引動,而產生互動的民眾更是與日俱增,創造不少話題。

從籌劃到執行歷時將近一年的時間,《安家‧安邦‧新公園》作為國內少見的開放參與式之公共藝術計畫:透過此計畫,追溯了中和的土壤基因、植物色彩,從中認識中和的多元族群。也透過紀錄片的深度訪談,回視那些屬於個人安家立命的情感記憶。此外在計畫執行尾聲,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特別編輯出版了參與本案活動紀錄攝影師陳若軒的影像作品,可視為本案另一件藝術作品。透過陳若軒動人的影像及視覺語彙,再現每一個事件的現場,同時也邀請閱讀者各自展開不同的敘事想像

 
 
相關圖片